前言
最近的文章的产出极大地降低了(:з」∠)
过程的原因也是非常地复杂,因为我去折腾了 PKM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我是经过了一段时间折腾然后放弃,然后又捡起来的过程。
但是这个过程实在是太过碎片化,然而又的确花费了我无数的时间,于是中途实在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写长文的状态。
说实话 PKM 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这次的文章也只是对这三个多月的低产做一次回顾和总结。
希望自己能够更好地梳理自己的知识框架。
上半年折腾回顾
关于知识的整理和总结,我之前是利用 Hexo 和 Hugo 来搭建静态博客网站。
将自己整理的文章记录在这些平台上面,以完成自己的知识梳理和输出。
后来又因为自己做框架需要一些文档记录,于是我有折腾了 docsify 来构建自己的文档。
前前后后折腾了三个不同的平台,都是基于 Markdown 语法进行写作的。
直到搭建 Hugo 的 HoudiniWiki 网站的时候我才感觉到知识串联的重要性。
二月份 Hugo & HoudiniWiki
于是我年初折腾 HoudiniWiki 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目标就是再 Hugo 里面实现双向链接的 宏函数 将知识串联起来。
具体的情况只是简单记录在 hou.l0v0.com 的 log 上 链接
当时的做法是利用 github ci 去跑一个写好的 Python 脚本。
Python 会用正则表达式去匹配所有的文章,如果里面找到了relink
的宏之后就会将其记录到一个 json 文件里面。
然后 Hugo 构建的时候可以读取这个 json 文件获取到对应的 双向链接 关系。
但是我自己搭建效果非常原始,而且工作量非常大,有点超过了我预期折腾阈值。
不过好歹自己是实现了这个效果,于是我过年的那段时间就打算将 Houdini 的教程看起来。
然后将教程里面学习到的知识点全部汇总到 HoudiniWiki 网站里面。
也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整个 2 月份都没有了任何博客的产出,因为知识产出的时间都挪到了 HoudiniWiki 的内容输入上。
那段时期看了不少的教程,但是距离我的心愿清单的完成依然是遥遥无期😔️
后来过完年投入工作之后,工作上用不上,于是教程计划又全面搁置了。
所以根据工作的需要我从 3 月份开始又恢复了一定程度的 博客 更新(:з」∠)
三月份 Notion & Wolai
中间三月份的时候看了个 B站 视频,安利了 Notion 这框 All in one 强大的在线编辑 App
其实我还真挺喜欢的,但是 Notion 不能完美兼容 Markdown 语法,以及它的服务器在国外,当时体验 Notion 的手机 App 那真的是体验太差,太过劝退了。
基于这些原因,我又去国内搜索了类似的软件,然后找到了 wolai
wolai 本土化更好,而且支持双向链接的图谱显示,在我看来都是非常 nice 的功能。
于是我也体验了 wolai 一段时间,当时个人可使用的 block 数是有限,让我有种块数不够用的危机感。如今个人的 blocks 也和 Notion 无限使用了。
只是 wolai 目前为止还没有支持 Notion 的数据库功能,无法给文章添加自定义的描述字段,进行过滤提取。
于是就一直陷入了两个头疼的死循环里面,最后干脆两个都放弃 了(:з」∠)
四月份 最后的高产
四月份清明的时候还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开发,比如开发了 Qt 的 overlay 功能
解决了 Qt Designer 开发一个很痛的痛点。
同时还输出了很多篇 Unreal 的文章作为自己的研究记录。 子进程监听 UMG 界面
然而 4月份的高产可谓是 我最后的波纹 了(:з」∠)
五月份 颓废躺平
然而到了 5 月份之后,自从五一放假期间下载了
重生细胞
这个游戏到手机里面之后
简直就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这个期间又下了很多款 app 游戏把 5 月份的时间都挥霍掉了(:з」∠)
当然玩游戏还是挺有趣的比如 又下载了月圆之夜
重温, 还有些 Google Store 上的小游戏。
后来手机玩还不够,干脆在电脑上也装游戏了,于是又去 3DM 那里下载了很多游戏╮(╯_╰)╭
这个过程下载了好多好多的游戏,比如
下半年折腾回顾
六月份
到了 6月份,痛定思痛,于是一次过把之前有的没的全部都删掉了。
然后我打算开始静下心来看教程,尝试一下学习 OpenGL 学习 shader 编程
看着看着又开始挂念起了之前做的HoudiniWiki
网站
打算也做一个 shader 版本用来做知识的整理和连接。自然而然就整了一个 ShaderWiki 网站
基本上就是套一下之前弄好了,还重新搞了一遍 github ci 支持我自动部署到服务器的对应域名。
在这个过程我想起之前有找打一个 博客 用 Notion 做的,里面有很多 vfx 和 unreal 相关的记录
做的让我非常印象深刻,但是我似乎忘记把它的链接给保存起来了。
现在网上死活找不到它相关的身影,于是结合 notion 和 blog 几个关键字搜索没想到却意外搜索到了obsidian
(后来找到了这个 Notion 博客,在这里推荐一下 https://mycgdoc.com/)
从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Obsidian
简睿软体频道 obsidian教程 B站上面有相当全面的教程展示了
obsidian
这个软件可以做到的不同功能。
于是我就开始为这个软件着痴迷,用了我非常多的时间进行研究和学习。
obsidian
最为人所知的就是提供了[[wiki link]]
双向连接以及知识图谱的功能。
并且它支持自定义插件的开发,可以实现类似VScode
一样的社区插件生态。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看上面的 Obsidian 的教程,将各种功能都摸了一遍。
当时看到
Obsidian
有开放第三方插件,用了不少时间去研究
感觉Obsidian
不错,但是还是希望能够在VScode
的生态下写文章
毕竟我写博客这么久了,都是在VScode
里面写的。
如今又要我加多一个差不多的写作工具同时也没有带来太大的差异,让我感到非常的难受。
另外
Obsidian
让我最用不惯的地方就是没有命令行集成,导致需要外部进行 Git 命令 push 和 pull
如果两个工具可以合二为一那就无比完美了,然而现实却是各自搞自己的生态,导致了极致的割裂。
后来在在乎看Obsiidian
的文章的时候,非常偶然地在评论里面别人推荐了VScode
的Dendron
插件
于是新世界的大门又开了。
Dendron
https://github.com/dendronhq/dendron
Dendron 是在 VScode 实现双链笔记的插件,实际上实现这个功能不只是 Dendron 还有 Markdown Notes Foam 等插件。
Dendron 是做得最硬核的,它提供了 npm 命令行工具可以将自己的笔记生成对应的网站,并且支持文章引用嵌入。
Dendron 的作者推荐用扁平的目录结构来管理笔记,有点过于硬核。
作者推荐不使用文件夹,而是在文件上用.
进行区分,当作文件夹使用,这样文件夹也有文件信息进行描述。 说明
1 | |-- cli.tar.md |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通过搜索,快速找到命名相近的功能, 利用
cli.*.env
之类的的通配符匹配。
偏平结构也方便程序检索,查找笔记的时候也不用一层层点击去找(特别是目录结构很深的情况)
作者还写了非常长的文章描述自己在 PKM 中查找的困惑 链接
于是我觉得这个插件可以解决我是用 Obsidian 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当时刚更新了基于 WebView 的 日历 等重要功能,
对比其他几个插件, Dendron 显然在功能上更胜一筹。
P.A.R.A & MOC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继续在学习 obsidian 大佬们的推荐的笔记思想。
比如 B站 的 Struggle_with_me up主
当时看 Tour | 一起看看Linan是怎么在Obsidian里记学术笔记和做日程管理的 重复提到了 P.A.R.A 笔记方法。
上面推的 简睿软体频道 obsidian教程 其实也有提及。
结合 MOC 地图索引可以发挥很强大的功能。
于是我的新世界大门又又打开, P.A.R.A 框架 Tiago Forte 最先推广的一种就有笔记的项目管理系统。
只要是笔记工具都能使用,Tiago 是专门做高效能培训的,也会将自己的效能习惯迁移到新的软件当中,那么 P.A.R.A 框架 都能很好适用不同软件的情况。
毕竟 Tiago 是专门用 印象笔记 的 链接
VScode Dendron 也是毫无疑问适用的 可以去看作者的视频介绍 链接
P.A.R.A 框架介绍可以看 Tiago 三篇入门文章
P.A.R.A 全称是
Project
Area
Resources
Archive
四个区域,这里面不仅仅是记笔记,同时也整合了传统的项目管理,并且将内容限制在简单的四个文件夹内,可以更好地梳理内容。
在使用这个方法之前需要明确自己的任务计划。
一个任务计划应该有明确的目标以及时间节点,确保自己可以顺利执行。
至于 Area 则是存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没有明确时间节点的内容。
Area 是长线的计划应该讲具体实施放到 Project 当中。
Resources 则存放一些客观的资料,以便以后需要用到方便查找。
Archive 则是将上面那些已经完成的项目归档的目录,用来留作记录用。
以上就是 P.A.R.A 结构的大致用法,其实也可以自己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扩充。
Tiago 就很喜欢将很多事物放到 Inbox 的容器里面,然后知道有空了再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另外 MOC 导航也是非常有用的东西。
MOC 全程是 Maps of Content ,用来作为网站的地图使用。
使用 MOC 可以在另一个维度快速定位相关的资源。
结合 Tag 分类来定位资源,可以让资源归类更加灵活。
https://www.masterhowtolearn.com/articles/
上面就是简单的 MOC 案例。
(不过后来我研究了 Tiddlywiki 之后,我觉得更好地资源归类还是在不同的分类下都有相关内容的副本可以显示,并且一处修改,多出同步,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Anki
接触 Anki 也是非常意外的事情,最初也是因为 Obsidian 的插件支持 Anki 。
我才知道原来有这么一款开源免费的 间隔重复 学习软件。
Anki 音源来自于 日语 的暗记
发音。
大概了解了一下,发现和我以前用的 扇贝 背单词有着差不多的用法。
只是 Anki 的好处在于不收单词书的限制,你可以完全自己制卡,而且卡片支持 HTML 语法。
可以制作得非常精美,社区上也有很多免费的 卡组。
间隔重复说明
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 就是按照学习遗忘曲线来对知识进行复习,确保知识的牢固程度。
后来我在 喜马拉雅 学习了 Anki https://www.masterhowtolearn.com/2019-08-29-3-fatal-reasons-why-you-shouldnt-be-taking-notes-when-studying复习的技术
间隔重复是一种很好的记忆方法,记忆不等于死记硬背,很多知识不用记,但其实知识不需要死记硬背为,不代表不需要记忆,如果只是记不住那就很难应用,,更别提更进一步学习。
死记硬别只是记忆的一种方法,出了间隔重复度实现复习之外,还有联想 数字桩 记忆宫殿 等等记忆方法。
间隔重复 (Spaced Repetition) 主动回忆 (Active Recall) 混合学习(Interleaving) 这三种方法已经被诸多论文验证,是最高效地学习方法。
https://youtu.be/UEJmgaFQUH8
https://www.masterhowtolearn.com/2019-08-29-3-fatal-reasons-why-you-shouldnt-be-taking-notes-when-studying
Anki 最良心的地方在于提供了免费的 同步服务,只有 IOS 端进行收费。
日常学习的 卡组 都可以通过它来实现多端同步。
后来为了更好地了解 Anki ,于是在知乎上看到了 叶峻峣 的文章 个人主页
新世界的大门又又打开了。
他的专栏里面有非常丰富的内容介绍了 认知科学 学习方法 的内容
于是我有在提供的文章里面花了很长的时间去观看,虽然不少文章是翻译,但我受益匪浅。
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间隔重复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间隔重复专栏
并且还接触到 间隔重复 发明推广人 Woz ,了解到渐进学习这种全新的学习方法 SuperMemo—渐进学习最前沿!
于是我仔细拜读了 渐进学习导读的文章
也因此让我对 SuperMemo 产生了极大地兴趣。
SuperMemo
SuperMemo 已经诞生了快有 40 年了,这真的是让我始料未及, Dr.Woz 居然是从 Windows95 就开始更新,不愧是计算机博士毕业的。
不过也因为这样,SuperMemo 的历史包袱非常重。
界面风格各方面堪称复古,并非这么多年了 博士 一个人坚持开发。
封闭的软件生态也着实让人抓狂。
但是看了 叶峻峣 的文章可以知道,Supermemo 用上了更好地 sm18 算法。
支持 优先级队列 渐进学习 等多种更前沿的学习方法,这些都是 Anki 里面没有的。
在 Anki 制作 2.9 万张卡片,复习 33 万次之后,我转用了 SuperMemo
Anki 的资深用户全方位的分析两款软件的优劣,并且详细回答了 SuperMemo 能够解决的问题。
这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兴趣,想要直接从 SuperMemo 入手。
SuperMemo 太过复杂了,教程说明都很少,基本上全是 Dr.Woz 写的文章和说明。
后来我在 B 站上搜视频,刚好看到大佬上传了一系列视频介绍他如何结合各种工具在 Mac 上使用 SuperMemo 进行学习的
后来我还找到了他的知乎,在上面看到了很多视频的文本版 专栏
整一套方案用了非常多折腾的方案,甚至在知乎的文章上看到他用 MPV 播放器用作 渐进视频 学习的。 链接
真的是不得不又奉上上面这张图。
在这里有学习到了一个折腾的自定义播放器 MPV ,可谓是非常地极客,开源可高度自定义配置。
结合脚本可以发挥无穷的威力
只是现在还没有时间深入折腾,我之前找到了国人提供在 Github 上一套完整开箱即用的配置方案。 链接
稍微再 windows 电脑上测试了一下,感觉还行,就是用不太惯。
目前还是简单好用 PotPlayer 更加适合我(:з」∠)
SuperMemo 实在是太复古太难用了,导入网页居然还用 IE 进行导入。
还不支持 Chrome Edge ,也是够让人抓狂的,只是好在 Github 有提供 SuperMemo 助手。 官网链接
然而蛋疼的是这个软件的下载居然没了。
我在 SuperMemo 的 Q群找到了 老版本 的编译版本。
但是不支持最新版,也让我很不爽。
于是我选择了极致的折腾,自己 clone Github 仓库进行编译。
这玩意还需要我 VS 里面配置 Windows 开发的环境,折腾了好久之后编译出了一堆问题。
然后逐个问题排查解决,当中有不少是插件的锅,其中 PDF 的配置也是很迷。
我也没有搞得很明白,总之修改了部分的代码总算是把新版本的 编译出来
只是部分插件不能用了而已,编译完成只有,我发现这个软件是带有插件库的,可以通过线上插件库把我编译失败的几个插件给下载下来,简直完美。
只可惜折腾这玩意耗费了我大半个周末,然后其实最后也并没有怎么将 SuperMemo 用起来。
补充说明
后来学习了 Anki 复习的技术 之后
作者说得很有道理,萌新根本不需要折腾算法的问题,先将 Anki 用好就已经很不错了。
等到真正遇到了 Anki 的瓶颈之后再去切换。
毕竟 SuperMemo 的使用门槛过高了,如果 Anki 都没有能用好,SuperMemo 就更加不用指望了。
七月份 TiddlyWiki
本来我搞 SuperMemo 已经搞得相当累了。
我还很手贱就是喜欢 Anki 能够多端同步,SuperMemo 没有这个功能简直就不是现代软件了。
后来还蹦出了 mpv 进行渐进视频的方案,考虑到我 技术美术 的领域大部分知识其实都离不开视频教程。
所以我打算花费更多时间来折腾,于是就这个东西的折腾就无休止的。
在折腾的过程中我非常偶然找到了这位大佬的博客的文章 Linux下用mpv在B站看番(二):you-get
毕竟也是个博客,我自己也是写博客的,于是这些地方上充满了好奇,想要认识一下作者是干什么行业的,看看作者过往写过的文章,然后就非常偶然地看到 TiddlyWiki 这篇文章 TiddlyWiki 折腾记录——云端部署
TiddlyWiki 其实挺眼熟的,在认识 Hugo 之前,我有想过要用 Hexo 来搭建一个 Wiki 库。
当时在网上搜索资料找到 v2ex 的文章介绍,那个时候作者就有提过 TiddlyWiki 用 Hexo 做个人 Wiki 知识管理系统
当时文章里面介绍了各种 wiki 系统,我当时并没有什么概念。
但是作者经过总结还是决定用自己开发的 hexo-theme-Wikitten
其实去年的时候有下载过空的 TiddlyWiki 进行查看,但是没明白这个到底是个什么玩意,最主要的是居然不支持 markdown,反而要用什么 wikitext 着实让我受不了,于是没有深入去研究。
但是当我看完这篇文章 TiddlyWiki 折腾记录——云端部署
新世界的大门又又又打开了。
TiddlyWiki 虽然已经问世快 20 年了,但是它的 Quine (自产生程式) 和 SPA (单页web应用) 结合的理念依旧非常超前。
TiddlyWiki 将 Linux 的一切皆文件的理念运用到了浏览器上,它创建了 Tiddler 条目作为最小运行单元。条目可以类比为 Linux 上的文件概念,它既可以是一份笔记,也可以是内核里面的代码。
TiddlyWiki 实现了自己的 boot 之后,会读取内部的 Core Tiddler 条目构建整个 TiddlyWiki 系统环境。
因此 TiddlyWiki 内核代码也是可以用自己进行编辑,修改实现各种自定义。
条目作为最小单元还提供了标签(tag)和字段(field)接口,可以给条目添加自定义字段和标签进行归类和自定义。
关于 TiddlyWiki 更多神奇的功能可以参考 用TiddlyWiki替代Notion和EverNote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文章
他的功能强大以及它的可扩展性,都让他能够匹敌 Notion 的。
Notion 并没有将编程能力开发给用户,但是胜在界面优化做得很好,个人使用门槛很低,最重要的是个人使用完全免费,结合 Notion 的动态表格,简直是最强生产力。
如今 Notion 也加上了 双链 的功能,如果不追求折腾的话,确实 Notion 才是普通用户的首选。
对比 Notion,TiddlyWiki 将编程能力开放给用户,它支持插件的 拖拽 安装,并且借助 node.js 还能实现更多的自动化操作。
对于像我等喜欢折腾的人来说,可谓是致命的诱惑,毕竟大公司的软件不可能适合所有人,大部分的普通人只能接受别人的设计,无限的妥协。
而 TiddlyWiki 保留了可编程能力,意味着哪里不爽可以完全自己修改,而且 TiddlyWiki 的内核也是完全开放的,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是可以自定义的。
即便是官方默认提供的最干净的 TiddlyWiki 也已经提供了很多开放接口来自定义出属于你自己的 TiddlyWiki ,这些开放性的都让我印象深刻。
TiddlyWiki 提供了两种使用模式,一种是基于 Html 单文件的,一种是基于 node.js 的命令行模式。
单文件的方式有诸多好处,一个是易用,便于修改,其次是一切依赖都可以索引自文件本身,这样不受依赖影响,即便过去 100 年,文件依然能够以当时的方式正确呈现。
而依赖管理的方式不在文件外部,而全部通过 js 在文件内部进行管理了,这是一种很好的设计。
Erlang 之父生前力推 TiddlyWiki 视频链接 ,通过他的博客可以知道,他之前别 Github 的 Jykell 博客引擎折腾得不少。
因为 Markdown 语言规范的不统一,而付服务商可能会将旧的规范支持给放弃掉,导致之前写的文章全部显示错误。
所以 Erlang 之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寻求 Hugo 等静态网页生成工具,但是最终都没能很好解决他的需求,他甚至想要自己开发一个 静态网站生成工具了,就在这个时候他遇见了 TiddlyWiki ,他知道这个设计就是他想要的东西了。
所以我们才能看到上年的 Youtube 视频 Joe Armstrong & Jeremy Ruston - Intertwingling the Tiddlywiki with Erlang
然而 TiddlyWiki 虽然等到了大佬背书,却依然因为他的使用门槛让大家 望而却步。
一方面浏览器的安全限制导致已经无法直接将 TiddlyWiki 一键保存了,单文件 HTML 在浏览器保存必须依赖相应的插件,导致体验不好。
其次使用 TiddlyWiki 就得学习它所使用 wikitext 语法,而目前国内环境下还没有很好的教程,相较于 Notion 的易用,TiddlyWiki 又进一步增加了使用的门槛。
所以综上所述,如果没有编程背景和一颗爱折腾的心的话,Notion 或者 思源笔记 才是目前我的推荐,
默认的 TiddlyWiki 太过简陋,然而普通人要去 TiddlyWiki 的论坛上找合适的插件来增强自己的 Wiki 有非常困难 (官方已经推出了 插件网站 ,只是目前还是草根阶段吧,还不如社区提供的列表 Toolmap)
经过我的搜集,还是有人有一些中文的说明 wiki (只是确实也是少得可怜)
- 中文教程
- 英文教程
- TiddlyWiki 官网
- Grok TiddlyWiki -> 强烈推荐
鉴于上面的种种原因,我以后会专门开一个新坑介绍 TiddlyWiki - TiddlyWiki 食用指南
也算是为 TiddlyWiki 社区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了。
八月份
笔记软件对比
经过上面一番折腾,我又发现了新的大陆,如果对标 Notion 的话,国内有 Wolai ,之前也有试用过了。
但是提到双链笔记,那可是自从 RoamResearch 出现之后一直在笔记软件里面大火的概念。
同类型的软件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是我又花了一些时间去收集和了解这些软件。
- 传统笔记软件
- 双链大纲
- 双链笔记
- obsidian
- VScode Dendron / Foam / Markdown Notes
- All In One
- Notion / Wolai
- 思源笔记 (Notion 本地版)
- TiddlyWiki
以上是我收集到的最近大众用得比较多的软件,更多的知识管理工具对比可以参照这个网站 知识管理工具特性对比
我并没有将上面的软件都体验,实在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经历再进行对比了,我就上面的摸索历程感觉就已经够折腾的了。
其实从上面的文章长度来看就已经很明确,我最终决定选择最折腾的TiddlyWiki
尽管是够折腾的,但是从长远来看我觉得是值得的。
经过这么一番的比较之后,是时候来介绍说明一下我所了解到的
数字笔记
的变革了。
早期的笔记软件其实比较简陋,真正能够用来写笔记的软件大都是编辑器 或者是 word 文档
网页端的编辑体验也比较差,早期比较流行的有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比如我刚学前端的时候接触到百度出品的 UEditor
随着 2010 年之后的移动端兴起。
以剪藏为代表的的EverNote
OneNote
逐步起飞 ,成为新的移动端笔记软件的霸主。
随后到 16 年左右 随着 MarkDown 的普及下方,有道云笔记 等一系列 以 Markdown 为核心体验 App 软件逐渐出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x54XJrECvk&t=4s&ab_channel=LinkingYourThinking
传统笔记重在收集记录,但是缺少笔记的学习,最后只会把笔记本变成垃圾堆
NoteTaking 笔记系统比起 大纲笔记能够承载更多的信息
在这之后出现了两个标志性软件
Notion
和RoamResearch
Notion 引入了块的概念,让网站构建如同搭建积木的一样简单方便。
而RoamResearch
则引入 双向链接 以及对卢曼 Zettelkasten 卡片盒方法的宣传,引来一波大热。
由于这些笔记形态都是从国外开发的,所以对中国市场的支持还有所欠缺。
国内不少公司看到这篇领域的空白,纷纷仿照上面的方案推出国内平台。
诸如RoamEdit
葫芦笔记
都或多或少有RoamResearch
的影子,而wolai
也是经常被人诟病抄袭Notion
尽管国内公司缺少革新能力,但是本土化和微创新还是可以支持的,无论是 微博 还是 微信 都需要更多包容才能逐渐做起来。
如果这些公司能够提供更好地服务,让我支持也是无妨的,只是本土化的革新软件如果能多点就更好了。
在这个基础上,因为上述的服务基于云端,于是出现了开源社区,希望构建离线笔记来确保数据安全。
Obsidian
Logseq
思源笔记
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软件。
Obsidian
更像VScode
或Typora
的双链笔记版本,编写体验更贴近纯文本。
Logseq
则是对标RoamReserach
的双链大纲形式
思源笔记
则是对标Notion
的块编辑方式。
而
TiddlyWiki
是当中最为特立独行的存在,技术方案,问世时间都让人猜不出来,缺点就是太折腾了,大部人并不喜欢使用。
笔记软件个人推荐
上面提到的笔记软件里面,我个人不喜欢需要云端同步的黑箱软件,毕竟数据交到厂商手里,如果哪天数据出问题了,我就血崩了。
当然数据交给厂商同步,也可以相对方便实现多端同步,我现在主力用的 滴答清单 其实就是其中之一,只是 知识笔记的管理 我个人还是倾向自己保管,就像我的 Hexo 博客一样,我可以利用 Github 来实现多端同步。
基于上述原因,
Notion
RoadResearch
等软件我都不再推荐了。
RemNote
Logseq
思源笔记
Obsidian
都支持不错的本地化。
RemNote
类似RoamResearch
的大纲双链,有内置的间隔重复算法,部分进阶功能需要收费,我个人推荐学生党,只是目前国内缺少中文支持。 (间隔重复算法可以用 Anki 替代,只是存在一定的割裂)
Logseq
仿RoamResearch
的开源免费版,并且内置 query 语法用来提取相关内容的笔记,也是非常强大好用,做学术推荐。
思源笔记
仿Notion
进行块化编辑,同样开源免费,我在知乎上看到早期版本 BUG 很多,不过我之前下载体验感觉已经很不错了,毕竟是两个人的小团队,开源软件早期几乎是用爱发电,宣传也是全靠自来水,值得支持。
Obsidian
纯笔记软件,编辑体验更类似于VScode
(和Notion
的块状编辑区别很大)。借助插件生态系统,逐步起飞,通过插件既可以实现查询还能支持很多额外的功能,最重要的是付费支持将自己的文章发布成网站。
上面四款软件中
RemNote
和Obsidian
推出了手机 App ,缺点是需要去谷歌商店才能下载到。
对于小白用户,上面四款都是推荐上手的,毕竟萝卜青菜而有所好,上面就是囊括了几种典型好用的笔记形态。
Logseq
和思源笔记
是纯 PC 本地,而RemNote
和Obsidian
在移动端更进一步。
如果喜欢块状编辑可以去尝试 Notion ,结合数据库功能的体验确实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国内体验不够好,wolai 目前的功能还和 Notion 有些许差距,在中文环境下做了不少细节的优化,但是核心功能依旧缺席,期待以后能够更进一步。
回到我目前使用的
TiddlyWiki
,我真心不推荐小白使用,不过愿意折腾的话,确实不用花钱也能体验上述的所有功能。
借助TiddlyWiki
的插件生态可以实现 大纲效果 参考 TiddlyResearch
query 查询可以借助 wikitext 来实现,甚至还能自定义 UI 组件。
动态数据库实现也完全不在话下,参考 zettelkasten ,大部分文章都有 backlink 和 link 进行溯源,还有 TiddlyGraph 显示关联层级的文章。
甚至于脑图效果,双向连接也能通过 TiddlyMap 来实现,参考 tiddlyroam
确实TiddlyWiki
能够实现上面软件提到的功能,但是社区的产品都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人将这些很好的功能进行整合,并且各个版本之前的功能有各种各样的瑕疵,使用体验还有待进步。
这就是目前TiddlyWiki
的大问题,尽管他很好,但是路还很长。
TiddlyWiki
能否在移动端使用,答案是不言而喻,毕竟他本身就是一个 HTML ,只要有浏览器的地方就能更新。
只是同步起来是相当痛苦。
如果想要移动端的TiddlyWiki
有个更好的体验,就需要用 node.js 版本将 wiki 文件拆分成多个文件,并且通过 git 来进行版本管理。
node.js 可以实时将修改存储到本地,使用体验会更上一层楼。
但是 Android 平台能够有 PC 的 VScode 来同步 Git 部署 npm ,启动TiddlyWiki
吗?
看似很困难,其实借助神器,可以抚平所有的痛苦。
只需要在安卓商店上安装 Aid Learning 这款 App ,启动之后就会给你配置好一个 带 VScode 的 Linux 系统。(这个神器本来是针对 AI 学习开发的,有了 Linux 和图形环境加持,能做的事情可就多得很了,什么是生产力,这就是生产力)
启动命令行内置 npm ,只需要安装TiddlyWiki
库,然后配置 ssh 从 Github 拉取自己的 wiki 仓库,就可以在 安卓 手机或者平板上 修改自己的 TiddlyWiki 了。
缺点就是这个用法相当耗电,鉴于能够切实提升生产力,还要什么自行车。
经过我的一番讲解,
TiddlyWiki
确实是神器,各种好功能都有社区大神实现,即便没有也可以自己动手。但是 TiddlyWiki 缺少商业公司运营来提升使用体验,社区的插件互相独立,导致体验非常割裂。
社区的活跃程度也不太够,TiddlyWiki
的使用门槛将大部分普通用户劝退了。
目前我自己的TiddlyWiki
的了解也比较肤浅,需要大量前端知识来升级。
Rime 小狼毫输入法
你觉得前面已经够折腾了,其实还有更加折腾的。
在使用TiddlyWiki
的过程中,我发现输入颜文字表情会很麻烦,我想要有类似VScode
插件 emoji 一样的输入体验 插件 经过我的长时间折腾之后。想要在TiddlyWiki
实现比较困难,考虑到这些输入不只是TiddlyWiki
需要用到的,我完全可以实现一种全局支持的表情方案。
于是我想到了输入法,有没有可能让输入法玩出更多的花样出来。
我到知乎搜索,才学习到原来有 小狼毫 这款自定义输入的输入法神器。
小狼毫输入法的最大特点是开源免费,而且不会别收集用户隐私数据,配置非常灵活。 Github
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足够折腾,词库需要自己配置,没有云端智能提示。
但是它开放性就像TiddlyWiki
一样,哪里不爽都可以自定义。
经过我的折腾可以让它支持自定义的表情输入,也可以输入颜文字。
但是使用总会有些许不舒服的地方,比如输入某个词要找很久,打名字没有智能识别。
这中间的小体验需要我费尽周折,实在是让我越用越不爽。
所以最后我还是用回了 搜狗输入法 ,并不是小狼毫的问题是我的问题。
快捷短语输入等等简单的功能也可以利用Anki
来解决,但是折腾 小狼毫 让我觉得有点得不偿失。
如果以后有机会把mpv
给用明白了,或者就能来抽空研究一下 小狼毫 应该怎么用。
Anki复习的技术
在折腾上面一系列问题的时候,间歇性的会觉得 SuperMemo 引入的渐进学习方案挺不错的。
但是无奈 SuperMemo 的界面和使用各方面都让我感到很劝退,即便已经找到了 SuperMemo.wiki 这些不错的教程,还是觉得 Anki 这个软件更加适合萌新的我。
于是我开始找 Anki 相关的教程, B 站上的视频教程给我感觉一般般。
刚好有天晚上在用 喜马拉雅 听说,于是我就带着好奇心去找找 喜马拉雅 平台 有没有讲关于 Anki 如何使用的教程。
睡前听听也是挺好的。
这么一搜索,发现比较靠谱的也就第一个音频
Anki复习的技术
桌面端视频链接
雷欧老师就是学习骇客本人了,这套音频是带视频版本的,只是视频是收费的,可以在淘宝上付费购买。 淘宝链接
音频可以白嫖学习, 音频里相关的讲义资料也是全部免费提供 链接 ,真的很良心了。
雷欧 做 Anki 教程已经做到第四期了,中间积累了无数的知识,包括很多书籍的理论支持,我听音频都觉得很专业。
其中理论篇很值得大家去听一听 学习学习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
很多人只知道前半句,所以会在软件的选择上各种纠结,其实后半句也很重要,你需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你才能把工具用好,否则选的工具再称手也无济于事。
理论篇的内容已经是 雷欧 经历多次授课和知识储备留下的精华部分,我推荐大家都好好听一下,下面是我对其中内容重点的进一步提炼。
- 专注模式 & 发散模式
- 长期记忆 & 工作记忆
- 知识需要记忆
- 学习闭环
- 穿插学习
专注模式 & 发散模式
这两个模式来源于 学习之道 这本书,我最近也在听。
专注模式可以高效完成你目标明确的任务,典型的例子就是时间管理里面的 番茄钟。
番茄钟通用的定义是 专注工作 25 分钟,然后休息 5 分钟。要求在专注的过程不能被别的东西打扰,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的事情上。
发散模式通常是不经意间的灵光一闪。典型的例子就是 洗澡、度假的时候突然把事情想明白了。
这两个模式是相辅相成的,都需要充分利用好,可以发挥无穷的力量。
知识是需要储备的,通过专注模式可以快速完成知识的摄入部分。
但是摄入的信息需要消化理解,这个过程可能在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就开始进行了。
需要有专注模式的摄入为前提,才能有发散模式的灵光咋现。
有时候用专注模式死磕某些知识反而会一直卡在死胡同里面,这时候利用番茄钟的 5 分钟休息,反而可以把事情想得更加明白。
长期记忆 & 工作记忆
长期记忆就基本属于自己的知识储备了,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回想起来。
而工作记忆是最常见的短期记忆,基本上都会稍纵即逝,因此一旦有什么灵感已经要第一时间记录下来,否则可能就想不起来了。
工作记忆承载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长期记忆会将短期记忆经常咀嚼消化重要的东西留下来。
类比于当年电脑就是 长期记忆就是硬盘 工作记忆就是内存。
将数据存入到硬盘里面才不会丢失,只是扩充自己的长期记忆是相当困难的。
知识需要记忆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很多师兄师姐或者老师都会说这个知识点不用背。
那么不用背是否就意味着这个知识点不重要需要记忆了呢?
当然不是的,知识是需要掌握并且记住的,否则需要用到的时候就用不起来了。(当然如果非考试环境也可以利用搜素引擎来辅助记忆)
但是很多人会混淆了,觉得记住某些知识就是要背诵才可以的。
其实背诵只是记忆的其中一种方法,要记住某件东西,完全可以用更加高效且适合的方法来完成。
比如传说中的记忆宫殿就是将需要记忆的内容映射到自己熟悉的意像中,人类对图像的记忆比起文字的记忆要好得多。
从而可以更好地记住一些无意义的信息。
比如圆周率或者电话号码都是无意义的一串数字,要记住它可以运用数字桩的方式,将每个数字绑定到自己熟悉的意像中,然后用这些意像在脑海中构建段视频,生动的视频很容易记住,从而可以反推出那一段数字是什么。
所以这里需要明确,知识都是需要记忆的,但是记忆有很多方法。
那么经过科学验证过的,对于学习知识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 间隔重复。
间隔重复就是根据遗忘曲线间隔复习知识点,在知识快要被遗忘的时候进行巩固,可以极大提高知识的留存率,有助于将短期记忆转换为长期记忆。
学习闭环
雷欧 老师总结了学习闭环的四个阶段
- 学习
- 思考
- 记录
- 复习
四者缺一不可,四者融汇贯通,此乃绝世神功。
现实生活中我们学习很难完成整个学习闭环,那么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大打折扣。
一定要避免 探险学习,一时的心潮澎湃决定多学一点,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学习了很多却没有流转到后续的 思考 记录 复习 阶段。
没有走完学习的闭环,学习的效率其实是很差的。
无论是在短的时间也一定也走完整的学习闭环来学习。
穿插学习
当学习多个学科的时候,穿插学习比起拆开时间死磕对应的学习是要好的。
比如说,我三天内需要学习 物理 化学 英语 三门学科。
比起一天一门学科的学习方法,每天都安排这三门一起学是要更好的。
首先拆开学习会导致前面的学科遗忘率增高,其次是穿插学习人为增加了学习难度,这有助于提高知识掌握的程度。
其实穿插学习的典型就是 渐进学习。
穿插学习需要把握好学习的科目数量,建议使用 1难1易 的搭配
如果穿插的知识太多,极有可能变成低效的多任务处理了,所以要量力而行。
总结
学习骇客的理论里面着实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不少知识点我将自己之前看过的一些 youtube 视频串联到一起形成我自己的一套说法。
之前花费了大量时间收集和测试 TiddlyWiki 的社区插件,我感觉也是没有掌握到 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 的精髓。
虽然完美主义,强迫症人人都有,我就想要将 TiddlyWiki 打磨到最完美的状态下再深入使用。
但是回过头来看,坚持使用,并且将学习理论付诸实践才是目前我主要做的。
重在道不在术 我应该在使用 TiddlyWiki 过程中逐渐把他优化到最好的状态。
我目前的学习方案
总结了上面这么多的东西,总算是将我一路来得折腾总结了大半。
那么现在我的学习方案变更为下面三款软件为主了。
- 收集箱 滴答清单
- 知识管理 TiddlyWiki
- 复习工具 Anki
滴答清单是一款 GTD 工作流的时间管理软件。
其实用它也有好长一段时间了,但是中间用得断断续续吧。
一直也没有申请会员,这款软件如果不是强迫症的话免费功能真的已经够用了。
而且免费环境还能多端同步,实在是良心软件。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6606470
使用 TiddlyWiki 有选择了 滴答清单 的并非我一个,在知乎搜索 滴答清单 和 TiddlyWiki 就很容易搜出对应的文章 链接
里面提到的问题其实我也有遇到类似的情况。
TiddlyWiki 其实有任务管理的插件,叫做 projectify
但是 TiddlyWiki 在移动端的体验可谓是糟糕得很,而且网页上无法联动收集内置的定时提醒。
着实让 projectify 显得鸡肋。
滴答清单就可以很好解决我上述的诸多烦恼,而且滴答清单接入了很棒的 Markdown 编辑器。
任务描述的书写体验非常好,很适合将一些想法点子记录下来,后续再到 TiddlyWiki 中进一步加工。
Tiddlywiki 是我目前的知识管理工具,但是并没有深入的使用起来,因为这篇文章一直卡壳没有写完(:з」∠)
待我将东西整理完毕之后,还有花很多时间来整理一下目前我瞎折腾的 TiddlyWiki
之前捣鼓的插件加起来已经有 100 多个。
目前我是将三个大佬的 TiddlyWiki 插件进行了整合。
目前还在我的私人仓库里面躺着,还没有整理好公开发布的流程。
总之这是一个宏大的计划,也说不定哪天就跳反到 Notion 去了。
Anki 复习,目前是使用 TiddlyRemember 插件来将 TiddlyWiki 的问题同步到 Anki 中进行复习。
这样可以 Anki 点零碎找不到源头的问题。
知识库的联动有助于提高复习的效率。
这套插件已经经过我测试可以用起来,只是还没有开学习的新坑,所以整套流程还没有推动起来。
总结
这一次 PKM 的折腾,消耗了我大量的个人时间,但我觉得这个是终生受益的。
对比以前我的学习方法,其实是没有完成学习的闭环,不过因为我有做博客积累。
所以我完成了 学习闭环 前三个步骤。
然而最重要的复习却是一片空白,如果知识是在生产中落地的,那么还能不断重复从而加深印象。
事实上有些东西我写了博客记录,也几乎不记得了。
比如我以前的 shader 学习系列 和 Houdini 学习之路 系列。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我看了教程学习,动手做了一遍进行思考,最后写了博客进行总结。
又因为一直没有机会用上,导致现在几乎忘记,还是因为没有走完学习闭环导致的。
目前我已经掌握了部分理论基础,后面只差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之道了。